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ctv.com/')">
>> 相关评论

齐白石艺术表现的特质

央视国际 2003年12月22日 17:34

  百年独步

  自宋以降,中国绘画的主流从严谨的写实作风,逐渐侧重为主观感受的抒发。气魄雄大、沉郁豪宕的佳构日趋减少,萧疏简淡的逸笔草草,屡见不鲜。出世嫉俗的文人画在几百年间虽使笔墨得到了空前的解放,涌现了倪云林、徐青藤、八大山人、石涛等大家,但是自清末临摹复古之风的盛行,却导致了文人画的柔靡不振,僵化堕落  此时吴昌硕以雄肆朴茂的金石书风,融合了文人画与市民意识,成为传统文人画历史长河中最后的一座灯塔。他的许多追随者沿着这一航线航行,却没有点燃起新的光明,以致一一淹没在了无边际的波浪之中。曾是追随者之一的农家子弟和雕花木匠齐白石,经过长期刻苦的磨练,于绘画、治印、书法、诗词诸方面都具备了很高的修养,然而他却能结合文人画的笔墨功底与民间美术的情趣,开创了文人画转向大众化的新局面,造就了乡土气息非常浓郁、充满无限生机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雅俗共赏,具有时代感,这就是为什么在他逝世近四十年的今天,海内外人士喜爱其作品的程度,仍然有增无减的重要原因。

  齐白石作品在艺术表现上,至少具有如下的特点:

  一、情感美。

  齐白石是在不同于一般艺术家的自身生活经历中,汲取创作灵感,以农民的心境歌咏农民,显现了淳朴的情感美。这种情感美,是经由生动、强烈、深刻而又具有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反映出现实生活。他画根钓竿、几条游动的小鱼,题上「小鱼都来」;画小鸡争吃蚯蚓,名为「他日相呼」;画一根钓丝、一只小虾,上题:「五十年前作小娃,棉花为饵钓芦虾;今朝画此头全白,记得菖蒲是此花。」;画「牧牛图」,铃「佩铃人」印章,题诗云:「星塘一带杏花风,黄犊出栏东复东;身上铃声慈母意,如今亦作听铃翁。」;画「白菜」,题「杏子坞老民咬菜根八十年,香味犹清」。

  齐白石把文人画家所鄙夷的畚箕、柴耙之类的农具收入画图,并且声明:「余欲大翻陈案,将少小时所用过之物一一画之。」从上述画面中,我们不难看出,齐白石对农村风物怀有多么真挚的感情。

  齐白石说过,他「所画的东西,以日常能够见到的为多,不常见的,我觉得虚无缥缈,画得虽好,总是不切实际」。他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歌颂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为此,他常把民间美术里吉祥图案的题意引入画中。比如:他画蝙蝠,题曰「大福」;画荔枝,题曰「大利」;画秋菊,题「益寿延年」;画雄鸡、鸡冠花,寓意「官上加官」;画鹊、石、牡丹,题「喜富贵之坚固」。一九五0年之后,生活趋于安定,老人欣慰之余,以鸽子、万年青等为题材,画出了「和平颂」、「祖国万岁」等作品。

  齐白石擅长以描绘为人们所熟知的生活常景,表达自己对于现实生活的深刻感触。「发财图」,只画了一具老式算盘。他在题词中幽默地写道,奸商手中的算盘,较之官场中的印玺衣冠和盗贼手中的刀枪绳索,

  对老百姓来说,还算是「仁具」了。此画作于民国十六年,正值北伐与军阀混战时期。这对于当时社会,是相当辛辣的讽刺!此外,他在「不倒翁」中也曾题曰:「乌纱白帽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其用意,不言自明。

  二、构成美。

  齐白石笔下的各种物象,从不以表现真实空间的大小为准则,而是从心灵空间出发,强调物象的本质特征以及彼此之间的内在关系。一九五四年所画的「蜻蜒荷花」,蜻蜒两翼的长度与盛开后荷花半径差不多,这种比例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恐怕是没有的,但在画面上根据构思的需要却是合理的,从而使观者得到更真实、强烈的生活感受。

  他在处理画面的虚实关系时,有时像「发财图」那样题好多字,显得密不通风;也有时在一幅画面上只画一只草虫,可谓疏可走马。特别是他驾驭空白的能力,几乎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程度。「雏鸡图」宽与高的比例为一比四。在这幅狭长的画面底部,画了三只头朝画面左方的小鸡。画面左上角,题白石山翁四字,并铃一朱砂名章。全加起来,着墨的面积,不到全画的百分之一。从平面构成的角度看,这三只小鸡所形成约两组榄圆形的点,与左上角题字占用的长方面积形成的点之间,构成了一个既有变化、而又均衡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张力充盈犹如铁铸,丝毫不可更动。巧妙的虚实处理,使得画面生机盎然,清新灵动。

  简而意足

  他擅于以尽可能简少的构成要素,建造画面的内在结构,并由新颖独特而又高度概括的艺术形式,表现极为丰富的内容。以「蜻蜒莲蓬」一画为例,宽、高一比四,在这样窄长的画面中,一柄距左边线四分之一处的莲梗从上垂直而下,大致在画面底部起向上约五分之一处,与从左至右上倾斜的一段短荷梗交成「叉」形。荷梗顶端,各自长着类似三角形的黑色莲蓬。在下面的莲蓬上方不远处,画了一只垂直朝下的蜻蜒。此图精而造疏,简而意足,恰是以最少构成要素,达到严谨扎实,无可更动的构成美。

  三、意象美。

  齐白石主张,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他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遵循上述美学原则,创作了无数种前无古人、独具的完美艺术形象。他笔下的虾、蟹、青蛙、雏鸡、牵牛花等等,无不焕发着质朴、天真的情趣。其意象之美,主要表现在:具有新颖独创性。齐白石弟子李苦禅曾经言及,老人自叙所画虾是河虾与对虾﹙海虾﹚的综合体,「河虾活泼但失之单薄;对虾丰满,但失之灵敏。两者结合,便可取长补短」。齐白石也曾在画虾的作品中题道:「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祇略似,一变毕真,再变色分深淡,此三变也。」到七十岁左右,画法才定型。他画的虾,强化了虾最基本的特征:虾体透明且有弹性,浮游动势轻捷有力,每根虾须都很活跃。这些形象来源于生活而又多了番省思,是他把对客观物象的独特感受表现出来的结晶,绝对可称得上是独一无二的「齐家样」。

  其次则表现在单纯而丰富之上。他擅以强烈而概括的外形,表现内在的蓬勃生命力,以对真实物象外形的净化,达到强化意象美的目的。齐白石笔下的花草虫鱼,都非常凝练,带给观者十分强烈的视觉印象。他画各种物象,均以最为简洁的构成要素,强化出最单纯的结构特征,以求达到意在笔先,神余画外。他画的「柳牛」等许多作品,无不如此。神在个中,超以象外,齐白石的主观情思,完全熔铸在他笔下的各种形象之中。情、理、形、神融为一体的种种形象及其彼此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观者想象力,构成了内蕴深遂的意境。「发财图」以对「仁具」算盘 的描绘与记述,鲜活地揭开商人的灵魂,其意合又远远超出了画面内容之外了。他画的蝌蚪追逐荷花,在水中并不是反向的倒影,画「蛙声十里出山泉」,以其具有流动之美的意象,融汇为使人难以忘怀的清远意象,体韵精研,生动之至。

  四、笔墨美。

  不掌握精湛的笔墨技巧,就画不好国画。齐白石为此付出了毕生精力。他以金石篆籀凝重朴拙的笔法入画,所画线条或雄苍、或柔韧、或粗扩、或纤美,在力度与情趣上,均变化生动。再加上用色朗畅,造型简约,因而画面气魄绝大。在同一幅作品中,他常以豪宕磅礡的写意手法画背景花草,以纤毫毕现的工笔手法画昆虫,构成了独具风范的境界。另一方面,他擅于把运笔时的顿挫、刚柔、纤拙的变化,结合墨色的干湿、虚实、浓淡,以求获得水穷云起、机括自然的效果。比如他画的松树,松针如锥划沙,老干纵横挥洒,笔力劲健,气质俱盛。

  齐白石作品中的笔墨趣味,旨在表现花草虫鱼等的形神特征以及自身主观感受。这种笔墨趣味,不是超脱出世而是热情参与的。是对现实世界的积极感知与评价。这是他与历来众多文人画家在笔墨观上的根本不同之处,也是他的作品能够与时代同步,并获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

  齐白石的作品笔笔相生,笔笔造型,笔笔气韵流荡。他画纸每一笔,不是单纯为了笔墨趣味,不是徒有其表的抽象符号,而是既有凝重流畅的书法美,又构成了该物的形神特征。他画的柴耙、钓竿、灯台、荷柄、藤蔓、虾须、蟹爪等,无不如此。他的许多作品笔墨酣畅,简而意足。

  继绝开新

  齐白石能在艺术上得到如此杰出的成就,除品格高洁、特有的天赋以及长寿外,至少还取决于他所具备的如下因素:

  一、深入学习传统。

  齐白石是从临摹《芥子园画谱》及钻研民间美术开始学画的,在早期作品中,不难看出徐渭、八大山人、石涛、金农、吴昌硕等人对他的影响。但他在当时画坛临摹复古的颓风中,并没有随古人之后亦步亦趋;而是从中撷情取萃,拿到了精湛的笔墨技巧,以及贴近现实、不断变革的创作精神。他在许多诗文中对那些具有独特性的画家,表示了敬慕之情:「青藤雪个远凡胎,若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纵横涂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或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齐白石如此推崇上述诸位画家,固然是深入钻研前人绘事的心得,也反映了他在继承先辈绝艺时,能够取其菁华,弃其糟柏。

  二、具有深厚的生活根柢。

  齐白石作画,非常重视真实生活感受。他认为,「大家作画,要胸中先有所见之物,然后下笔有神」;「匠人作画专心前人伪本,开口便言宋元,所画非目所见,形似未真,何以传神」。他在北京画院所藏「小鸡」上题曰:「余日来所画皆少时亲手所为、亲目所见之物,自笑大翻陈案。」齐白石八岁时常随父母刨芋头,再用牛粪煨熟吃。后来画之并题记:「一丘香芋暮秋凉,当得贫家谷一仓。到老莫嫌风味薄,自煨牛粪火炉香。」这是他自身生活经历、思想情感之写照。

  他笔下的虾蟹、青蛙、蝌蚪、炸蜢、蟋蟀、灯蛾、老鼠、玉米、白菜、水牛、竹马、蜻蜒……,构成了农村儿童眼中的世界,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此外,齐白石观察所画物象非常深入。他在一幅「蟹」中题道:「借山馆有石井,井旁有蟹横行于绿苔上,余细观九年,始知得蟹足行有规矩,左右有步法,古今画者不能知。」他是买下了一真功夫研究这些日常习见之物的,而如此敏锐精辟的见解,亦足以取象不惑。

  三、永无休止的探索精神。

  齐白石主张:「我行我道,下笔要我有我法。」为此他告诫学生:「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在「雏鸡小鱼」画上所题的「画家先阅古人真迹,然后脱尽前人习气,别创画路,为前人所不为者」,可以做为此论脚注。他所说的我道、我法,是指经由他笔下一新人耳目的形象,表达出自己独有的审美感受。因而,他反对毫无创造性的临摹仿效。有诗曰:「逢人耻听说荆关,宗派夸能却汗颜」;「笑前朝诸巨手,平铺细抹死功夫」;「卅年删尽雷同法,赢得同跻骂此翁」。他为了行我道、我法,对于形与神、意与境的关系,有着极深入的研究。曾写道:「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者,只重其形。要写生而复写意,写意而复写生,自神形俱见,非偶然可得也。」

  四、多方面的艺术修养。

  齐白石自称:「诗第一,篆刻第二,字第三,画第四。」我看他的绘画最有独创性,影飨最大,且至今盛誉日隆,若列为第一,实不为过。另外,谁都不会否认,他在上述领域,全都有着辉煌的成就。

  齐白石早年学何绍基、金农《爨龙颜碑》、《郑文公碑》后而酷爱《麓山寺碑》、《曹子建碑》、《云麾将军碑》《天发神谶碑》他所书行、隶、篆,苍莽朴厚,自得天趣。治印近学丁龙泓、黄小松、赵之谦,远宗秦权、汉印、《三公山碑》,挺刃直下,豪放有力。至于诗文则骨力遒劲,品高味厚。在作品中诗、书、画、印紧密结合并能如此灿然者,数百年来实不多见。

  五、勤奋。

  齐白石于「自嘲」诗中写道:「何用高官为世豪,雕虫垂老不辞劳;夜长镌印忘迟睡,晨起临池当早朝。嘴到齿摇非禄俸,力能自食匪民膏;眼昏末瞎手犹在,自笑长安作老饕。」在一幅画上也曾题道:「昨夜大风雨心绪不宁,不曾作画,今朝制此补充之,不敢一日问过也。」如上言语,确为画家一生勤勉之写照。黄苗子在「乡土画家齐白石」一文中写道:「他是一位终生勤苦创作的艺术家,他自己常说:「一天不画画心慌,五天不刻印手痒。」仅就一九五三年一年来看,他的作品可统计的,就有大小六百多幅,以一个九十四岁高龄的人,有这么高的创作热情,难道不是十分可佩吗?(香港《名家翰墨》第十四期)李可染说:「九十岁以后,白石老人每天平均至少画五张画,多时达八、九张。除了生病,从未间断。……九十六、九十七岁的最后两年,还为我们留下极其精彩的艺术珍品。白石老人的画笔,可说一直到死才放下来的。」(大王琢辑录《李可染画论》)老人一生以「精于勤」、「痴思长绳系日」自勉,并以此激励学生。

  六、特殊的生活经历。

  我赞成哲学家这样的说法: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本质乃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天才,除时代的需要和本人的素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具备了能够使他成为天才的必要的社会环境。齐白石是农家子弟、木匠出身的画家,自二十七岁之后,相继得到胡沁园、王湘绮、陈师曾、徐悲鸿等大名士、大学者、大画家的栽培、提携与帮助。这使得他在学识、思想境界以及创作上,得以不断飞跃提升。这种机遇,对他本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凡慧则流,齐白石的作品,是大智大慧的结晶﹐在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永远湍流不息,充满无限的生命力。

  转引自home.kimo.com.tw网

(编辑:徐建委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