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意义?



  大多数人都是经典的崇拜者,大多经典之作的命运,是它们需要获得某一个时代的青睐,才能使自己得到成功的位置,然后一劳永逸地坐下去。

  当我还不明白在妈妈生下我们的壮举中,爸爸究竟起了什么作用的少年时代,罗大佑的歌就以唱响大街小巷,造成了八十年代的热闹和喧哗。

  在哥哥姐姐的领导下,我们的少年时代是一台台黑白电视机或者是金庸先生的一部小说。由于有金庸,突然间在我们脑海里也就有了色彩。于是罗大佑的歌,金庸的小说成了我们心中的经典。

  处在那个无师自通的年龄,很难深刻的理解经典之作的意义,只会随着小说或歌声的故事或情绪,在悲喜之间不断转换酸甜,这样的转换有时是瞬间完成,有时则是在漫长的等待和遥远的想象中完成的。总之,是有过了一个深深浅浅的品味的旅程。

  现在想想经典之作这所以经典,恐怕是因为它具有文化价值的稳定性和象征性。又是对本民族思想追求和审美的“极限”发起的冲击和超越,当这种超越变成成熟的现实时,它便具有经典的意义。

  所以经典之作也具有强烈的实践品格,我不敢说,金庸和罗大佑开发了我的浪漫情怀,但至少影响了我。因为个人日常生活经验本身并不足够具有自足性。也可以说是我们赋予了经典真正的意义。

  由于大多数人的浅薄,经典之作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艺术批评的解释。假如没有批评者来把经典之作隐藏的或者关联的额外意义负荷揭示出来,那么经典之作很可能在直观的意义上是相当无聊的。

  结果却是由于批评者“过度的解释”和任意胡说,经典之作被用来挥霍感觉,而不是拯救人们的感觉。

  经典之作的奇迹般的感觉,在生活中,在日常中和关系里,是一种关于“日常与神奇”的互动、互变的感觉。人们在日常生活里仍然有需要追求奇迹的感觉。否则生活就太平淡了,于是有人把经典之作挥霍成一些“看上去很美”的奇迹,来满足人们对奇迹追求的感觉。于是有人把经典之作翻唱或翻拍成“精致、柔美”的理想形象,要去拯救人们的感觉。

  与之恰恰相反的是经典之作的意义被误导了。由和谐到混乱,这是一种最没有想象力的思维。这类挥霍更可怕之处是,用不了多久就会把人们的想象资源挥霍完。奇迹感觉变得象日常经验一样无聊。

  通过“创新经典”来创造经典之作。这种思维肯定是个误解。因为这种“创新”在思维上,太轻松,太容易了。

  一件被挥霍掉的经典之作,就像失了味的盐。无论怎样炫耀,却少了真味。(二水)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