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首页

哈韩哈日的是非(一):概念的解读

央视国际 2003年06月06日 16:40


  本期嘉宾:余韶文、马精武

  主持人:芳菲

  芳菲:

  经常收看我们节目的观众今天会感到有一些奇怪:为什么这期的《影视俱乐部》没有现场观众呢?的确,在这样一个非常时期,我们只能选择这样一种特别的方式跟您进行沟通和交流。今天两位嘉宾是演员马精武和《北京青年报》文化版组的主编余韶文。

  说到今天的话题,我们就得提到余韶文所在的《北京青年报》,在前一段时间,《北京青年报》刊登了演员陈道明的一番言论,他说现在很多国内的剧组都喜欢用韩国或者是日本的演员,他对这一现象表示担忧,另外他还说,现在有部正在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在用一位韩国演员扮演八路军。他表示非常的不能理解,难道我们哈韩哈到了这种程度吗?今天我们请二位就这一现象进行一次讨论。首先,我想我们应当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究竟什么是“哈”,我想听听二位的解释。

  马精武:

  我以前也听过这种说法,有一段时间刮韩流,接着又有段时间刮日流,哈韩哈日就是指我们那些追星族对日本和韩国的演员特别的崇拜特别的喜欢吧。

  芳菲:

  您觉得这个“哈”是崇拜和喜欢,我觉得它有点儿褒的意思,或者说拍人马屁的意思,这里面可能是有贬有褒。

  余韶文:

  这个词好像最早是从港台那边传过来的,我们老北京话里面也有这个“哈”字, 可现在我们所说的哈韩哈日里的“哈”应该是从港台那边过来的,我觉得“哈”不是崇拜,而是盲目崇拜,崇拜到非理性的状态。所以我觉得“哈”不是一个贬义词。

  芳菲:

  实际上我查过一些资料,说这个“哈”的确像刚才余韶文所说的,是从台湾传过来的一个词。它是闽南话的一个词,意思说对某样事物喜爱的不得了,甚至到了疯狂的程度。哈日这词在闽南话里真有,它的意思是被太阳照晕了昏倒了,实际上就是中暑的意思。后来就被用来形容对韩国和日本文化崇拜到了几乎疯狂的程度,我们如今在文化领域当中,经常能看到一些日本和韩国的明星走进我们的生活,比如我的一个朋友他看了《我的野蛮女友》之后就说,他将来找女朋友就要找片子里野蛮女友那样的,就要以那个为标准。那现在我想问一下两位嘉宾,如果我们用一个韩国人来演八路军的话,这算不算哈韩。

  马精武:

  说到一个韩国人能不能演八路军,我觉得不能笼统地把它定义为哈韩哈日,因为世界电影历史有已经一百多年了,中国的电影史也快一百年了,从有电影的那时候起就有很多演员去演别的国家的人,他们照样演的很好。所以韩国演员能不能演八路军具体的事情要具体分析,如果他真演得好,我是不会排斥的。

  芳菲:

  也就是说,从专业角度来讲,马老师你认为这个理论上是可行的。

  马精武:

  是的,这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演员的可塑性是很强的,我们中国演员也有演外国角色的。比如曲云老师就演过朝鲜的老大妈,那还是女主角呢。

  芳菲:

  那么余韶文你怎么来看这件事情呢?你觉得用韩国人演八路军算不算哈韩?

  余韶文:

  我觉得刚才马老师说的有一句话是非常重要的,他说电影史中有很多跨国演员,这种成功的范例包括霍仆金斯等都是很好的证明,但是我们现在讨论的首先是从种族上来说白种人之间互相演,就像马老师说的,如果他的文化功底够深刻、够深厚,他可以研究对方的文化,那么他来演应该没有问题。那么对中国、韩国、日本来说,从人种而言我们在外形上看不出来。比如在好莱坞陈冲就曾经演过越南人,也就是说这样是可以的。但是我们具体讨论到这个问题上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关键取决于它的文化上。我们不反对韩国演员和日本演员到中国来演电影电视剧,但是要看你合适不合适,我们现在反对哈韩哈日是指反对盲目崇拜,非理性的那种。我前一段听过一些现在出版的老革命歌曲,《红色经典》让现在的歌手唱的非常不是味。举个例子,邓丽君要是来唱红色经典的这些歌曲,你听了能觉得像吗?什么东西都要有特定的格局。中国的演员里面也不是人人都能演八路军的,比方说谢霆锋就不能演八路军。你就是再有商业卖点也不行。电影和电视剧的制作通常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商业的目的,一个是电影本身的艺术追求。从艺术追求上讲,我觉得,不能说绝对没有一个韩国演员能演八路军,但是起码从现在来说,大多数韩国演员他演不了八路军。不但演不了八路军,很多也演不了现在我们请他们来演的一些片子里面这些男女主角。

  芳菲:

  不知道我们这个事件的由头,《记忆的证明》这部戏里的韩国演员究竟能不能演八路军。

  余韶文:

  我觉得其实这个事属于比较极端的例子,实际上现在说的哈韩哈日,大家应就一个普通的问题来讨论,不应该拿这么一个最极端的例子来说。

  马精武:

  仅仅因为有一个戏的八路军让韩国演员演了,我们的演艺界不会这么兴师动众的,它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了,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你看我们很多电视剧就非得请外籍演员请港台演员来演,觉得这样才能够上一个档次,好像这样它的身价才能提高。我来的路上还在想,就连中国足球队还请外籍足球队员,我们如此大的中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中国教练非得请外国教练,我觉得这都是一个道理。

  余韶文:

  我们还是得承认,中国的足球确实比人家差很多,起步太晚,请一个经验丰富的外国教练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我觉得作为演员来说,中国的很多演员不比那些日韩演员要差,甚至有些优秀演员是他们所没有的。

  芳菲:

  两位嘉宾的意见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不是绝对不可以的。那么很多演员就这个问题也发表了他们的看法,我们一同来看一下他们是怎么说的。

  侯跃华:

  我过去不太了解韩国演艺界,这股韩流是最近一段时间才吹进来的,我们现在内地的好些好的演员搁着不用,而重金去到境外去找其他的演员来做国内演员能做到的事情,说心里话我很不理解。我觉得他们难道真是可怜到在他们那儿没有饭吃非得到我们这儿来加口菜的程度吗?

  林依轮:

  我相信这个是不成立的,因为我觉得带有一些历史色彩或者是政治色彩的角色还是尽量的原汁原味比较好。

  夏力心:

  我觉得让韩国人来演中国人没有这个必要,除非是说在韩国拍摄,用的全是韩国的演员,剧中只有一个中国人的角色,那么由韩国人来演中国人这样我觉得可以。但是非要请一个韩国人来演中国人的话我觉得没有必要。我觉得他们不大理解那个年代的事情,包括我们现在想起那段历史都已经很遥远了,更何况是他们那些没有经历过的人。因为没有经历过,再加上本身的民族气质不一样,所以我认为他们很难能演出那种感觉。

  刘孜:

  我觉得就是让我演一个八路军我觉得都挺难的。记得曾经有一次,有一个剧组找我去演一个八路军,我说我只能演女特务,我演不了八路军,因为我对那段历史说实话是真的把握不住。可能是我比较肤浅,但是我毕竟还是中国人,那一段历史对我来说都挺难的,让一外国人来演八路军我觉得这太过了。他不能了解的东西他怎么能真实地反映出来呢?所以他如果真的能演的话那他要做的功课太多了,累完之后还不一定有效果。我觉得其实演员是有局限的,你演一个角色,不是你说八路军的台词人家就认为你是八路军,你得要神似。他的那种气节,他的那种情怀,他的那种精神我觉得都是需要演员用身心去体会的。

  傅彪:

  外籍演员演中国人,就像外国人唱京剧一样。我觉得你可以当成一件乐事来看,但是你绝对不能当成正儿八经的戏看。

  芳菲:

  看来几乎所有的演员都是持反对意见的。其实说到用韩国演员来演八路军的这部戏,就是杨杨导演正在拍摄的叫做《记忆的证明》的电视连续剧,为什么这么多演员都在反对的情况下杨杨还会坚持起用一个韩国人来演八路军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听听导演杨杨和制片人李功达是怎么说的。

  杨阳:

  特别巧!开始我只看到了他的一张照片,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我觉得他就是我脑子里想象的萧韩生。后来我就找到给我照片的这个朋友,才知道他是一个韩国人。我当时心里也在犹豫,让一个韩国演员来演八路军行不行啊。后来我就跟他见了一次面。他依然给我非常好的感觉,的确就是我脑子里想象的这个萧韩生的形象。从个头到形象到气质,特别是他那双眼睛,给人特别纯真而且特别执着的感觉,很热情。其实当时我自己心里也在克服这个由一个韩国演员来演八路军的障碍。后来我想,其实对于所有的演员来讲机会都应该是平等的,同时我也在挑选中国的其它年轻演员,但都没能给我那种感觉。一个星期后,他给我交了一份作业。在这段时间里,他自己请了历史老师,专门给他讲关于二战时期中国的战争背景。他了解了八路军是怎么回事,这个演员还请了专门的翻译,教他学剧本里的一些台词。然后他还完成了我留给他小品作业,他对这个剧本写出了他自己的感想。对于这样一种认真的投入的精神,我觉得我没什么可挑剔的了。

  李功达:

  我们考虑的最多的就是这个演员适合不适合这个角色,他的形象、气质在我们的想象中是不是最适合的。其它的考虑都是次要的。

  芳菲:

  听完了他们二位的一番言论,我不知道两位嘉宾怎么看。

  马精武:

  他这个戏现在还没拍完,也不知道这位韩国演员到底演得好不好,是不是体现了这个人物本身的特点,所以现在我们不好发表评论。但是我觉得作为导演或者是制片部门,他当然认为他选的是对的。我觉得总要看最后拍出来怎么样。

  芳菲:

  刚才杨杨和李功达都提到了一个词,就是气质。马老师你是演员出身,而且又看过那么多的演员表演,你觉得一个演员的气质或者说一个人的气质它究竟是什么东西。

  马精武:

  说不清。气质实际上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慢慢体会到一点,就是在先天已有的基础上,于后天成长的过程中,这个人逐步塑造自己,使自己获得了一种独特的精神面貌,包括他的这种精神状态和他性格的主要倾向,这就是我们一般所指的气质。气质更关键是后天形成的,它是培养出来的。比如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北大荒这些地方的人,男人的阳刚气就会重一点儿,这跟他生活的环境和生活习惯有关。我对韩国人接触的少,但是朝鲜人我接触的多,我也到过沿边。朝鲜民族是比较坚定和倔强的那种民族。所以你要说这个韩国人他的气质上有刚烈的这些方面,精神气比较足,我倒也信。

  芳菲:

  有没有可能一个演员因其自身的气质决定了某一类角色他是不能够演的。

  马精武:

  是的,确实有这种情况。比如说我就演不了李逵,我也演不了鲁智深。肯定从形象到气质上我都演不了,就是内心再努力我自己再刻苦也做不到。

  芳菲:

  余主编,我知道你所在的文化版组经常会有一些娱乐报道,在您见过的照片或者你接触过的这些中外明星当中,你觉得中国人的气质和韩国人的气质真的有所不同吗?

  余韶文:

  气质呢,我觉得跟人所处的文化氛围非常有关。一般的说,就人的长相而言,有一句话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上海人、江浙人跟蒙古人在一起,你一眼就能看得出来。但是气质上我觉得是一方文化养一方气质。举这么一个例子,比方说有三个年龄相同背景也相同的北京人,一个去了美国,一个去了法国,一个去了日本。各留学十年后,再把这三个人搁在一块儿,他们的谈笑风生绝对不一样。因为他在不同的文化氛围里所汲取的东西不一样。

  芳菲:

  的确,有人说气质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就像刚才余韶文所讲的,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模仿不了,也学习不会。它是一种内在修炼。《记忆的证明》这个事件使得那位在韩国名气也并不是很大的一个演员尹太煜成了一个焦点,而且大家非常在意的是这个人的演技究竟如何,他能不能演八路军,接下来就让我们看一看他在剧中的表现。

  余韶文:

  你看,跟中国其他的演员放在一起,我觉得他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日本演员和韩国演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的眼睛有点儿直,他盯死一个东西的时候不活动眼睛,而中国人的眼睛活动程度就会比较大。

  芳菲:

  马老师,按您选演员的眼光,抛开他是韩国人不讲,您看尹太煜的气质和他的眼神是否适合演八路军?

  马精武:

  适合,确实适合。从艺术角度上,尽管我刚才就看到这么点戏,我觉得他表演的分寸包括他内心世界的这种展示啊他还是感染我的,这就行了。

  芳菲:

  余韶文,你说尹太煜在戏中跟周围的中国籍演员相比,有一点突兀的感觉,他的气质和他的眼神跟中国人都不一样,可他扮演的恰恰是一个八路军领导,那他怎么跟周围同事打成一片呢?

  余韶文:

  咱们刚才仅仅是就这一个片段发表意见,他演得好不好得看整个的戏。但是刚才给我感觉呢,就是他在气质上确实跟中国人不太一样。就刚才这一段来说,我觉得他有点儿不太能融合进去。我刚才说过,尹太煜演的这个角色不是中国没有人能够演,我们中国的演员中一定有,但是可能没有找到,或者是找到了而他没有适合的档期,最后只有这么一个折中的选择。我觉得导演她选择尹太煜一定有她的道理,那么这个道理到底对不对,大家将来看还是要看整个电视剧的效果。如果大家都接受,都觉得这个人演的很好,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但是我觉得,我们不要局限在总讨论这个问题上,因为它毕竟只是很多例子里面一个最极端的例子,不是最主要的例子。我想咱们讨论的最主要的问题应该是哈韩哈日。

(编辑:阿英来源:)